上個月收到Pinwheel寄來的通知,我可以登入當早鳥試用者,當然事不宜遲馬上去看裡面賣什麼葫蘆。大概將所有環境看過一遍之後,我心底大概有個底,準備寫文介紹,可是中途忙著交稿,拖到現在趁空檔把原訂寫稿排程列好的標題清一清。
Pinwheel取英文「風車」之意,把字拆成兩部分Pin與Wheel,跟時下最夯的動詞「釘圖」有沒有幾分關連? 暫且不論取名緣由,卻不能不提它背後老闆可是響叮噹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前Flickr創辦人Catherina Fake,用3500萬美元賣給Yahoo,前不久又把Hunch高價賣給EBay,她早已是科技圈裡家財萬貫的富婆,這次再度出馬開辦一個網站應用,很多人都張大眼睛看她會不會營造新奇玩意,然後紅極一時攀上高峰後再賣掉?
這一路看來她眼光獨到,下手快狠準,讓一堆投資人心甘情願拿著大把鈔票投資Pinwheel,包括她自己也有創頭公司不乏資金挹注,讓Pinwheel一出場就是風風光光,沒什麼創業維艱這回事。
一進入Pinwheel直覺就是「Flickr的移動版」應該也沒說錯,等於這是一杯Flickr加上LBS調合而成的照片雞尾酒,喝起來摻和些Foursquare和Path。的確Pinwheel的作法在很多網站看得到類似應用影子,原創性似乎沒那麼高,網路上也說這類型以前Socialigh和Flook搞過,只不過雷聲大雨點小,沒有闖出什麼名堂而已。講實在話,很多很棒的網路創業點子,沒有遇到好時機推出,實在可惜,Catherina選擇這時一波App應用風潮出手,到底Pinwheel值得讓人注目不容小覷的迷人之處在哪?
Catherina之前還想取名叫做"Knotes",顧名思義網站主打不是圖片,而是一則則小筆記。你沒看錯! 圖片竟然不是主角,在哪裡發生什麼事,才是Pinwheel想傳達的概念。當我剛聽到這想法,我也跟很多人一樣狐疑,這樣將來怎有大行其道的一天? 看到這裡我還無法體會「我貼、故我在」在這片浩瀚紅海,還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新鮮事。臉書上傳照片、打卡帶動行動紀錄人生軌跡的模式,Pinwheel也來湊一腳,目前只有Web版,iOS手機版軟體還沒出爐,這樣看似陽春的造型著實讓我想了好一會兒,到底有沒有可寫的看頭?
Pinwheel的介面設計很單純,只有《Leave a Note》、《Big Map》兩大專區,登入後主畫面右側「最新動態」欄,排列世界各地的風車迷留下的照片或隻字片語。看中意的你可以「跟隨」他的「日誌」,也有人不同於用照片寫日記的人,只用文字註記地點與心情,有人選擇三五好友分享,也有搞自閉寫給自己看,或完全公開展示。
這麼說來,即使我沒有用手機拍照打卡的慾望,我可以在Pinwheel留下蛛絲馬跡,來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紀念。很多人反臉書無隱私,當然也有人樂於此道,還玩上癮,另一群人或許跟我一樣,保持低調,只有自己知道去過哪裡、遇見什麼事就好,不用大張旗鼓、昭告天下唯恐無人回應。腦袋突然想起一支怪異的App叫《Placeme》(https://www.placemeapp.com/placeme/)享有隱密性,不對外公開行蹤,你卻能飽覽自己去過的地方記錄。我著實陷入一段公開與隱蔽之間微妙糾結邏輯辨思中,既然有人發明專屬給自己看的App,而Pinwheel卻也同樣保持你紀錄與發佈的自由度,老饕愛好者吃遍美食日記,與舊情人到過的地方,即將前往圓夢的國度,或朝商業之路設想品牌的的促銷活動,通通可以是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綜合體。
我敲入台北關鍵字,開始發現一些人在Pinwheel的標示蹤跡,目前還無法依照類別去搜尋,如Catherina可以把Pinwheel做得起來,如果我把Pinwheel當作美食地圖,對我出外旅行或恰巧到附近,可以看見餐廳的評語,這點我會給予相當高度評價。光是要找名店、美食、優惠這些生活用得到的資料,過程已經非常繁瑣,Pinwheel雖讓我到現在還無法搞懂它營收的來源,但看得見勢必廣告置入其中,但發行的可能是媒體公司,或交給更多部落客來寫文案,甚至獎勵顧客發文,有圖文為證,感覺跟用Pinterest辦活動意思差不多,只不過文字說明更有空間發揮。
Pinwheel的發跡來自名人的加持,大家都在等著看Catherina這次出手,是不是必有佳作,讓這款以地點為主要號召的手法,更正一下,應該是地點與圖文共構的組合,帶起另一股記錄行腳的風潮,到現在還只能說「有意思」的概念,但整體環境看似非常陽春,而沒有多大吸引力讓你黏著不放,這可能就是Pinwheel能否在群眾外包的理念下,搭起策展魔笛手,吸引更多「寫手」或「攝手」把Pinwheel的內容做起來,而不是僅有私人、小團體運用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