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Monday, January 02, 2012

碎片化的時代 = 我與你與他的疏離界線?

看到雜誌介紹「微電影」的興起,心想連蔡康永都去執導了。(我無意表現輕蔑的嘴臉,請別因此而不看下去)。看完那篇文章只有一個感觸,長篇大論的小說完蛋了,兩個小時的電影也準備被網路取代吧,都是盜版惹的禍,唯一我們還留存記憶的會剩下什麼?

0102.29

一些碎片,不值得一提的事。

幾年前簡訊還沒有被網路免費通訊軟體取代的那個年代,綁在70字所容納的空間,還曾以為就此佔據我們的行動生活,速食化不過是偏食的人類所硬擠出來的產物,喜歡一個人可以是五秒的一見鍾情,或是三天後的無感分手。我們漸漸無法適應多過140字的文章,沒時間成了排行榜的藉口,包括探視我們親愛的爸媽。

當你在螢幕前逗留的時間比出去接近大自然曬陽光還長,沒有網路你等於無行為能力的時候,我們所齒唇相依仰賴的網路,為你找到抒發的窗口,你在微網誌寫下:「早安」、「好餓」、「塞車中」等不帶情感的字眼,熟識的人或不認識的網友,按讚、按+1的,牛頭不對馬嘴的回應,你可能過幾天就忘了,誰還在這裡留下足以回憶的隻字片語?

當我們將腦袋思考轉成碎片化(fragmentation),嗅到商機的商人開始打造讓你可以在短短時間收看娛樂節目,微電影不過30秒到5分鐘,影片花幾天、幾週就完成,投入資金又不多,連你我都可以拿著家用攝影機、手機就辦得到,只要你上傳到網路平台,坐收點閱率而來的名利雙收。微經濟(Microeconomic)一詞搭上這股風潮,「瘋狂點閱」成了時下最流行的表達用語,原來那是紅的代名詞,卻不見得永垂不朽。

去年開始刮起的「社群經濟」(Socialnomics)旋風,到今年七月Google+加入,幾乎攀上社群史的交流高峰。有人曾說,混在社群裡是一群很熱血、真誠的宅幫,卻也是最難被收買的鄉民,活用網路的境界,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。我曾在Google+張貼一張看似非常新奇物品的照片,只要有人留言「哪裡買?」,隨即有「熱情」的G友貼出販賣的購物網站網址,回應上述提問的網友。這件事你也許認為沒什麼好大驚小怪,在Google都能以圖找圖,還有什麼不能找得到。

當我看到「大公司很難在社群玩出個性」這句話,我不禁莞爾一笑,大象底下能出什麼新鮮事? 不過找個約聘工讀生,或委外給公關公司,他們再找幾個跟媒體常打交道的人,順便兼個差,或他再找最不起眼又好使喚的部下,每天去找些話題,宣揚品牌的好處多多。這樣循環你也知道鄉民的眼睛是雪亮的,誰真誠、誰又虛偽,看多都也見真章。我自己在社群得到的經驗是,作自己很難,但必須要把持住,才能走出自己的風格。呼應互動家常便飯,但裝模作樣的人看多,你也懶得搭理,而這種「信任感」得來不易,不管是對我,或對持續關注的網友來說,你沒有做好充分心理準備,根本無法待得下去,就算每天噓寒問暖又如何。

一度我以為就算喃喃自語也無妨,反正我又不是要別人勉強來觀看我的一言一行,甚至在Google+訊息串的發佈想法,偏向自得其樂,後來才發覺就算是美感設計的小眾訊息,還是贏得不少G友的欣賞與鼓勵。儘管訊息潺潺而流,很容易掩沒在江海裡,多少會落寞,有誰記得我曾發出的某某訊息,而這短暫的哀悼,不過感情的宣洩而已。很快我又恢復正常發佈的速度,只要自己看得開心,我又何必在意我的訊息會是別人碎片接受的萬分之一呢。

每天在微網誌打滾的我,早習慣碎片的訊息,放棄努力拼湊,偶而會產生失誤。昨天就看到一則網路新聞,知名部落客維尼媽媽控訴慈濟廖醫生事件,觀看完Youtube影片後,我納悶為何刑事判決無罪,民事卻是判賠50萬。後來卻沒有詳加查證,把這段影片貼上Google+,還寫「只好上訴」這樣的評論。沒多久網友留言指正,摘錄部分片段事件緣由,我才恍然大悟,我做了一件人云亦云的傻事,竟還以為站在正義那一方。我對這樣的舉動感到慚愧,新聞播出的片段,我竟還傻傻以為是全部結果,怎知那是一則記者未做查證的新聞,我看到只是前半段被哄抬而出的故事,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,在此又得到怪異的驗證。

糟糕的父母vs慈濟醫生

http://5i01.com/topicdetail.php?f=330&t=1481768&p=12

要是數以萬計的人都被碎片化所制約,不再花時間用大腦去想為什麼之時,那種自以為公平正義的輿論,揭竿而起的攻訐與謾罵,想想無辜的人,被釘在人群道德十字架被公審,連個辯解都來不及,未審先判,那些人視而不見拍拍屁股走人,留下傻眼的被告,我們如何聽到片面之詞、片段畫面當下,可以舉一反三,提出第一時間的質疑,也許能減少被烏龍事件牽著走的機率。就算我們做不到抽絲剝繭的偵探結論,至少我們三思而後行,在貼出去之前,想想我們是否成了助紂為虐的幫兇。

無奈碎片化將是主流,每個人都在竄改故事的發展,流言八卦滿天飛的半空中,抓到一個紙片以為真知。輕抿一笑,笑自己不過凡人,也落入俗套。

我不用假惺惺故作對碎片文化不屑一顧,我也要爬上浪頭,衝第一識時務微型工作者,拆散所有故事的架構,羽化細節,添加更多虛無飄渺,在短短的字裡行間,表達某個片段的情感。不見得所有人都懂,但有可能我們只是尋求某個心情的慰藉,剛好的生命悸動,不恰巧的相遇,幻覺的引航,都將在微故事裡找到適合蹲坐角落收看的位子。

只不過,拼湊而來的短促與想像,境遇會不會只是過眼雲煙,反而沒有深刻植入?

 

(圖片來源: ILoveDoodle@Flickr)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