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還記得2005年一位加拿大年輕人用迴紋針換得別墅的傳奇故事嗎? 那時大家見證網路無遠弗界傳播力量,以一個「以物易物」的交易,締造讓人夢想成真的奇蹟。如今,這種口耳相傳美妙的分享經驗,藉由交換散佈到世界各地,你不見得想效法以小搏大,只是認同交換得到的價值與機會,那麼你該跳脫價格的規則,回歸原始貿易行為吧!
Swap.com號稱世界最大的「以物易物」的市集,成立於2004年美國波士頓,前身以Swaptree之名於2007年開創平台,提供會員交換書籍、DVD、手機和遊戲光碟四類物品,以自行開發的多方交易演算系統,幫用戶「配對」撮合的交易模式,成功開發超過100萬會員及線上超過1500萬筆商品資料。
現在Swaptree從交換樹正名為Swap.com後,大張旗鼓延伸觸角到美國以外地區,物品交換也不再只限以前四大類,從食衣住行育樂到像卡麥蓉狄亞茲、裘德洛主演的電影「愛情沒有假期」劇情一樣,來個「生活交換」真實情境,甚至運用專長替人服務,都可以列在Swap.com交換清單裡。Swap.com無所不換的包羅萬象想法,符合當前綠色消費的概念,美國尤其風行二手貨交換,車庫前擺起自家的跳蚤市場早就習以為常,將用不到的物品與別人互換想要的東西,不僅兼顧環保又能省錢,尤其在幾波經濟危機後,物價飆漲,薪水不漲,大家只好勒緊腰帶過日子,這才讓Swap.com異軍突起,不像其他五花八門的易物網一樣,Thredup.com專門做小孩衣服交換,BarterQuest.com大打專長服務牌跟房地產複合流通,或Swapmamas.com以媽媽為族群,Swap.com守住不過就是「團結力量大」的在地想法,同時讓有需求的人互蒙其利。
Swap.com營造的更像是「跳蚤市場公佈欄」,你不僅能選擇「主題」「揪團」,也能「跟團」,例如你想籌辦一個公仔交換會,上Swap.com填寫主題內容,方圓百里(咳,太遠了吧!),吆喝方圓幾十里內的同好交換收藏;媽媽們想一鼓作氣把小孩的東西清倉大互換,把握難得機會揪團姐姐妹妹們來,一對多的情況下,反而更能刺激交換的頻率與種類。這正也是Swap.com一大賣點,從以前Swaptree時代,會員自創「社團」家族,自營自辦,還有專屬網頁與管理的大家長,讓喜歡單一性質換換團員能列出想要的和可交換的物品清單,提供所有團員交流互換。
在地化的呼朋引伴想法更貼近想一次換足的換換愛好者,如果你第一次來Swap.com,你可以先列清單,包括你想要的和你所可以提供交換的物品。當然你一註冊用臉書,網站所有活動可以邀請臉書朋友加入,等於把朋友圈拉近換換團,一拉十,十拉百,我心裡盤算衣櫥內穿不下的衣服或收到的禮物想轉手,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揪團辦趴來互換呢。
Swap.com除了提供Meet-up見面式的換換團訊息發佈區,更多無法現場親身參與的網友,採用就是不見面的通信往來,第一次來Swap我看見它依我所在地,替我配對到一件物品,想不到Swap.com已經有台灣自己人在裡面註冊了。以它自家修練的演算法替你優先配對,如果剛好交通方便,跟網友見個面換回來不是很快? 不少人選擇Swap.com自家線上付費列印郵資與郵寄商品標籤服務,列印出來貼在你打包好的箱子上,拿去郵局投遞,相當省時便利。如果你擔心跟陌生人換到搥心肝的黑心商品,最好還是先看會員的交易評價,如同Yahoo拍賣一樣,看得到評價、交易的物品資料,可做為你預計交易的參考。
還有一點,我對Swap.com有好感,它對於捐贈這部份的經營,投注相當心血。Swap.com成立《Swap 4 School》專區,鼓勵網友捐贈不要的物資給學校,像是買給小孩看的兒童讀物、有聲書、文具等等,它將替你撮合離你家最近的學校,或指名要給偏遠地區的學童。把愛傳出去,你省下空間,分享更多愛與關懷,讓公益之心不落人後,一舉兩得之事何樂不為呢。
Swap.com設立初衷,希望提供二手物品再利用的平台,傳遞環保概念給更多的人,到現在還是「免費」不索取費用。在《Time》雜誌評選為2010年的十大趨勢中,「合作消費」 正好搭上社群共享的便車,吹起一陣交換物品的熱潮,你不再用金錢做為購買的唯一條件,生活朝向樸實、簡單的型態,減法概念因運而生,資源再利用分配,協同工作換取所需物資,都能創造更環保精簡的生活體驗。
如你不愛斤斤計較換來物品是否等值,那麼你可以敞開心胸,試試看接受以物易物的方式,讓分享交流與交換劃上等號,有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有誰要跟我交換第37個故事呢?
PS: Swap.com前不久才推出iOS版APP,提供會員掃瞄想入手或出手的物品代碼,如書籍的ISBN或CD、DVD的UPC碼,透過這個APP傳送到資料庫,比對100多名會員有誰要出手等待交易,成交過程全部可以行動化,以PayPal支付費用,讓你下手更加快速便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