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Tuesday, November 01, 2011

實體出版拜請社群媒體當春燕

美國喜劇演員Steve Martin最近在推特上宣佈他將推特的發文集結成冊,書名命為《The Ten, Make that Nine, Habits of Very Organized People. Make that Ten》,明年出版所得將全數捐做慈善之用。

steve martin_book

運用社群媒體當作出書來源,Steve Martin不是第一人,回溯到2009年,芝加哥大學兩位新鮮人熱愛文學,常在Twitter以文會友,Penguin Classics這家出版社嗅到當時推特蔚為風潮,年輕人花在社群媒體的時間往往比教科書還多,邀請這兩個大男生將古典文學化為140字精華版,取名《Twitterature: Classic Literature in Twenty Tweets or Less》。

ps:《Twitterature》由Twitter和Literature這兩字所合成,牛津辭典列為Twitterism的風格之一。

網路公開的語錄何時也成了一種賺錢的商機?

Steve Martin身為喜劇演員、奧斯卡主持人(和Alec Baldwin一同主持)、同時也是編劇、製片,多才多藝的他擁有180萬推迷,這時他公開宣佈出版史帝夫語錄,你猜會有多少人埋單? 看過他表演的人,的確被他的妙語如珠逗得捧腹大笑,底下透露幾則他打算選到書裡的短句,便能一窺他幽默風趣、針貶時事的冷面史派風格。當然書裡連推迷的留言回覆,針鋒相對的對話,都會一一收納其中。

Steve-Tweet

  • "Got the new iPhone and it keeps saying, you're a creep."
  • "I'm for the Wall Street Occupiers. But will they accept me when they find out I sell packaged mortgage default instruments to children?”

把自己現成的社群留言轉換成出版內容,無可厚非是最簡便的方式,感覺卻有偷吃步的嫌疑,而且有爭議的部分是,推迷的發言竟成為他發行的內容之一,Steve Martin是否徵求所有推迷同意,才能刊登出版? 這牽扯到在社群媒體分享的平台上,所間接刺激出來的創意發想,屬於共有的『智慧財產權』?

 

群眾出版 vs 群眾出資

來自社群媒體不斷推波助瀾的蝴蝶效應,正悄悄地引發次世代出版革命,這是繼一波波實體書店面臨經濟革命後,所要帶動的一下波資訊海嘯。為了行銷目的,操作社群媒體擴大書的銷售量,已是基本宣傳配備;一旦社群媒體反客為主,決定出版的力量來自推迷和臉迷,面對主權意識抬頭,出版商能漠視不理嗎?

英國Unbound網站(http://unbound.co.uk/)成立的想法,就是透過網友募款來為心目中的作家出書,資金決定的球落到書迷手上,花10英鎊買到電子書,還能在書中贊助名單上留名,聽起來跟贊助廟宇興建在石柱上刻字留名的意思差不多,只不過信奉的對象改成自己喜愛的作家罷了。Unbound在今年七月推出喜劇演員Terry Jone的出書計畫,獲得廣大影迷迴響,成功募得資金,不少人衝著和他共進午餐而投下250英鎊,花下這筆錢還真的大有人在。在名人加持下,出版業者與作者互蒙其利,又能兼得與書迷緊密的黏度,看中的是互動參與的新鮮感。

2011-10-31_173418

在出版業的大蕭條即將來臨,轉為數位出版跟實體銷售的並行,不少壓寶於社群媒體的業者,也漸漸看到出版的春燕南下。同樣有180萬臉書粉絲的圓臉狗阿布Boo,以「世界最可愛的狗」稱號,躋身萌犬出版之列,這股以社群名氣轉戰實體出版的例子,以後會屢見不鮮,順勢出書不令人意外。

這樣推論,Steve Martin全球超高名氣,豈不是順水推舟於社群出版這件事消費人氣與推迷?

不怪出版商這樣大剌剌操作,在這世界上出版最多人想看的書,他們才能存活下去。如果出版商都以社群人氣指標做為出書的資格,那就不會有信奉大作家一定賣得好的編輯,還會踢到慘澹銷售的鐵板了。企鵝出版集團旗下英國出版商Hamish Hamilton Ltd,與社群網站資訊流分析公司Peer Index合作,用演算法找出Twitter圈有影響力的人(當然是被追蹤、被@與RT次數最多的推客),讓他造訪作家Hari Kunzru新書Gods Without Men的宣傳網站,即可獲得免費電子書。Hamish Hamilton這次找社群達人做為口碑行銷手法,很多人都等著看這家能不能站穩腳步,打響名號。這一步也許踏得相當大膽,但傳統媒體的式微與版面萎縮是不爭事實,與其跟著逼入窘境打入冷宮,不如自創數位格局,深耕社群媒體的經營。

 

當社群媒體變成出書型態

月前我看到有位作家 Wylie Overstreet某天幾杯黃湯下肚突發奇想,要是林肯出現在臉書會是怎樣子,於是他用臉書的形式,寫下《A History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 Facebook》這本書。這種媒體錯格的寫法,讓歷史人物在臉書對話,的確是活潑又趣味盎然的呈現方式,從古希臘、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文明,如坐上時光機穿梭在不同時空背景,作者以他的想法闡述歷史故事,內容應是點到為止,當作通俗小說讀,不費神倒也可沒事翻翻看。

history-of-world-according-facebook-570

那時我腦海閃出一個念頭,要是我出一本由我與社群媒體的網友共同創作的書,會不會是另一種「群眾出書」的新風潮?

在Google+拋出故事接龍,由網友通力完成,或部分置入在虛構故事的情節,編造出的驚喜,意想不到跳脫框架,讓參與的熱力傳達到社群媒體,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與人力,發揮最大的創作效能。我期盼的Social Curation或Content Curation的奇妙組合,是否能夠實現,而能不能通過市場的考驗,也不盡然以為有趣的型態可以一筆帶過。

2011-10-31_134126

這種群眾出書的概念被視為烏托邦的想法早已過時,你在Twitter和臉書的活動紀錄,可以在國外網站如everything2print.com讓你一指搞定自費出書,這種聽起來就是有錢好辦事,現在看來輕而易舉,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了。

當人氣可以界定、累積與衡量,實體出版開始摸索盡一切可能利用社群媒體來實踐,為自己找出一條活路,將部落格、臉書、微網誌串在一個主題,證明存在的意義同時,這也正式進入兼容並蓄的共榮圈,相互呼應的是跨越藩籬的對話,多元且平等共享的傳播疆界。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