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Thursday, April 21, 2011

[徵友啟事] Badoo引領次世代約會革命

Badoo是一支搭Facebook順風車,掀起口耳相傳湧進加入的應用App,賣的是『愛情』、『約會』。

台灣可能沒幾個人知道Badoo,但在拉丁美洲、歐洲它可是紅男綠女爭相進去亮相的新興網站呢。

snap_20

Badoo成立於2006年,由四個俄羅斯人合夥,總部原本設在莫斯科,後來搬到英國倫敦蘇活區。如今,Badoo的用戶已突破1億人數大關,每天有30萬人使用,每月有效人數MAU高達6500萬。從這些數據要展示Badoo不是泛泛之輩,雖現在跟Facebook 七、八億用戶數還差得遠,可是Badoo野心不小,明年打算突破2億人數,那它到底為什麼會竄紅? 又憑什麼穩坐線上約會網站世界第一的寶座?

Badoo販賣愛情的模式很簡單,只要你用Facebook帳號註冊,(我真的沒興趣去實際體驗),一排排大頭照,顯示他/她年齡,所在,以及『企圖』,多半的人都選「見面」,下滑選項還有「探索新鮮事物」、「談論性」(這麼露骨?!)、「練習親吻」(這麼直接?!)等讓你表示立場。剛一看台灣註冊的人數竟有12萬人,不用太訝異在這個寂寞空虛的網路世界,有那麼多人想尋覓還有被找尋,這也是約會網站穩賺不賠公開的生意秘訣。

2011-4-21-badoo01

Badoo在網站上也開宗明義:「Chat, flirt, socialise and have fun!」,你就是來找愛情約會的對象,男大當婚,女大當嫁,當現實環境無法替孤男寡女撮合,轉戰約會網站去找尋一線生機,這時我們腦袋裡是不是也想到一個類似的線上網站「愛情公寓」的影子?

要是當月老賺錢很容易,理論上現在應該出現一堆競爭者,而且Badoo要紅也早該紅,為什麼它現在成為Apps社交應用排行下載的第一名? 還超越Zynga的CityVille和FarmVille。

推測的原因竟然是臉書新聞提到,歐美國家聖誕節前夕,往往是情侶分手的高峰,當然你之前也聽聞過Breakup Notifier這支應用軟體,Badoo的竄紅跟這消息有異曲同工之妙,新聞搭載效應下,Badoo也成了分手情人再找下一個男人/女人會更好的療傷工具。

Badoo有中文版,我倒是有點意外,Badoo在英美地區並不熱門,反倒是巴西(1400萬)、墨西哥(900萬)、法國(820萬)、西班牙(650萬)及義大利(600萬),遙遙領先全球各地國家。與其說Badoo是Facebook以外的交友延伸版,倒不如說Badoo只是表明鮮明立場,你們男女去調情吧,出去見面吧,別管世俗眼光愛情告示牌的自由市場。

熱情的拉丁民族對這個可一點也不扭捏,灑脫多了,張貼波大低胸照、光上半身肌肉男,肉慾橫縱想一夜情不在少數,這裡沒有年紀限制,也沒有國家區域隔閡,你有可能在比利時結交一位辣妹,在日本碰到像極福山雅治的帥哥,這一切都是幻想,請回到現實世界吧!

Badoo的未來前景看好,打算結合定位服務,打造偵測周圍的可約會訊號功能,讓你走到哪,約會到哪。這主意聽起來不錯,可是會不會以後變成應召個體戶的集散地,成為性交易的媒介? 創辦人Andrey Andreev這麼解釋:"Badoo is not for sex, it's for adventure",他也舉夜店為例子,意思是你要怎樣也早就怎樣,"Badoo is more of a social network than Facebook, as on Facebook you interact with your existing friends in an absolutely virtual life, Badoo is more social: it provokes you to go down on the street and meet these people." 這種調調聽起來很PR三兩句晃過,只要你一進去,你要是30歲好幾的人,大概會像我一樣馬上跳出,那裡的世界根本不是我所想像為了結交同好認識新朋友的地方,至少對我的理解,要認識攝影的人,絕不會來這邊;想找一個可以攜手共度一輩子的人,也應該不會想去裡面看有沒有合適的對象。總體來看,Badoo是單身遊戲的愛情選項之一,喜歡冒險的人,可以測試自己的膽量跟開放程度,或許真愛有天會出現在某個視窗也不一定。

問答交朋友 Friend.ly

順這個話題,我想到前天一則新聞,談的也是最新爆紅的Facebook應用服務「friend.ly」,短短半個月就有230萬用戶。「friend.ly」是一個社群問答網站,拋出一堆問題,有的是選擇題,有的是你要填寫答案,你可以貼到你臉書的塗鴉牆,讓朋友多瞭解你,(我倒覺得是多此一舉),還有你可以選擇所在地區,會列出一堆玩friend.ly的台灣網友。可是能不能真正擴大交友圈,並不如創辦人Ed Baker所講那樣陽光,雖然他講得沒錯,「因為人們要在現實生活中交朋友比較困難,在網路上交朋友其實可以很好玩,只可惜大部分的交友網站都不夠好玩」。一堆問答可以引導出你對這個人的興趣,我倒不這麼認為,friend.ly弄出問答的開場,卻沒有後續配套的作法,集合並撮合更多人認識,實在可惜。從問答資料的累積,去形塑出各種交友社區,例如列出幾個跟你回答一樣的人,還有好玩的題目,還不如讓網友自訂題目,要是有人看到並回答,讓你可以給予星號獎勵,不是更可以鼓勵互動正向循環? 更重要的是,中文化吧!

旅遊交朋友 Gtrot

snap_16

我本來以為Gtrot是一支尋找旅伴的應用服務,結果大失所望,說穿了不過只是借用Facebook原有的人際關係,整合Foursquare的功能而已。

這支應用服務起源,得從大學生手頭經費不夠,又想出去四處旅行,哈佛大學生想出,藉由網路串連想找旅伴分擔旅費的資訊分享,例如有車的人剛好要去大峽谷,其他沒車想跟車的人,獲得此消息,何不結伴節省開支,共同出油錢分擔住宿費等等。

納悶的是,既然Facebook已算是你自己的人際關係,朋友都認識了,還需要一個中間媒介來公布你朋友或自己旅遊的計畫?

Okay,或許大部分的朋友只是泛泛之交,我們談不上分享旅遊這種私密事的關係,而Gtrot在原來關係去延伸旅遊這個主題,說來看似疊床架屋多此一舉。要是我要找旅伴,我一定先從較親密的朋友問起,說不定是沒有臉書帳號的朋友,而且不會公開訊息,避免一些無謂的打擾跟打聽。

我原先最期待的是,不見得每個人都有可以一起出去玩的朋友,這句話不只是我,連我朋友都有同感。就算有,也不見得是志同道合適合出去玩的咖,這也是真心話。既然如此,一堆無法配合的因素,讓你旅行計畫永遠停留在有時間再說階段,何不有個撮合媒體仲介你和陌生的旅伴共同去計畫出國,或只是在一個地方由他/她當地陪,讓探索成為一件很有趣的事。

Okay,你一定會說上背包客網站去貼文找旅伴就行了。可是你知道有多少人真的有在看,或只是輕描淡寫不著邊際在那邊貼個想像。不具體的資料造成你無法信任訊息的傳達跟真實身份的可靠性,除非仰賴臉書(這只是假設)或其他方式,共同建立一個信賴的環境,讓你即使討論旅程大小事,都不用擔心有第三眼窺視,只有你和某一個旅伴。

我也必須承認團結力量大,當旅遊網站碰到交友網站,能否擦出友誼的火花,並在旅行社、航空公司,甚至旅館資訊有充分的結合,一堆Apps大串連,讓你把一生想要去的地方,這個不小的願望,能夠擺脫沈重的單飛恐懼,化為認識新朋友與自助旅行有伴的期待,我衷心希望有別的Apps能實踐這個夢想。

我曾經想要去某個海島,卻始終找不到想跟我一起出海曬陽光的伙伴而大感失落,終有一天你也會在某個網站看到,Julia,喜歡熱帶島嶼,不太會游泳,希望找能說走就走的伙伴時,若你也是,別忘了加入我。

 

參考文章: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