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Thursday, July 15, 2010

碰出友誼的火花? 交換社交名片

前些時候我想設計一張個人名片,上面有我的個人信箱、手機、MSN、Skype、Plurk、Facebook、Blog資料,這樣下次遇到要交換名片時,不用東翻西找便條紙抄寫,帶回家還忘記鍵入手機、電腦。平日看到國外名片設計標題文章就格外留意,現在趨勢不再是Google Me這種大海撈針設計,而是利用正夯的Facebook、Twitter格式設計個人特色名片,或用QR code (二維條碼;其他運用可參考這篇: 印刷昶 )

social card 01

social card 03

social card 04

當我們加入不止一個社交網站,擁有各種帳號,過著與真實身份層疊或迥異的網路生活,一道揭示自己網路身份的手續,藉由「名片」,認識新朋友,與熟識朋友交換分享資訊,極有可能成為往後交友的必經管道。

暗留伏筆「極有可能」不該是預言,而是現在進行式,至少國外一群設計、科技愛好者,(換成我們的語言,乃「宅男腐女」嘛~),參加Facebook和Twitter樂此不疲,熱愛交友資訊分享,遞上一張滿滿各家社交網站帳號不足為奇。要是在台灣某個派對、婚宴、論壇、演講,甚至同學會、相親約會,有可能看到大家互相交換社交名片?

「你好,這是我的名片。」

「咦,臉書是啥麼東西?」45歲大叔拋來這句話,瞬間冰凍聊天氣氛。

為了解釋臉書大費唇舌,讓人有悔不當初的錯覺,後悔不該遞出這款名片,浪費時間跟遠古時代的人打交道。這種尷尬場景會不會出現? 如果我現在把這張名片設計出來,拿給周遭朋友看,會驚訝萬分到啞口無言? 還是欣喜萬分遇到知音?

以前藉由E-mail轉寄檔案、資訊與同學、朋友交流互動,到Facebook前一代,搞社群、家族這種專屬小圈圈平台,到號稱高黏度的即時通,(我都懷疑這已沒落,大家只是掛在MSN上的一個帳號而已),交友網站、部落格興起,分享日誌、相簿,討論共同話題,我們的人脈關係是建立在摻雜虛擬與真實串接的網絡上,到底我們是否曾經熱絡? 又敞開心胸分享了什麼? 有人說部落格已死,改向Facebook靠攏,到現在一狗票人玩膩歇站,(美國有五分之一青少年已經不瘋臉書了),那之後廣大網民該何去何從? 投懷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人,還是前仆後繼視它為搖錢鎮寶,可是在遊戲吸金值下降後,我們厭倦看到臉書一堆心理測驗和遊戲分數,轉而對它視若無睹,丟棄在那邊荒蕪都不覺得心疼,這大概就是社群行銷最擔心的事。

[離題太遠]

社交名片是要給志同道合的人,不是亂槍打鳥、路人甲乙丙丁都給,畢竟你不想接到莫名其妙推銷房貸、車貸、銀貸,還是聽酒店、當舖的三不五時死纏爛打推銷話術吧。開始把隱私權限做好設定,e-mail信箱怎也莫名其妙冒出一堆垃圾郵件?八成又是哪裡登入被找到,來來,把e-mail address藏好,減少被干擾曝光機會,零零總總剩下什麼可以揭露?

網路是一個敵暗我明的世界,但也正因為它是開放的,你要是擔心社交所引發的後果,做好該有的隱私保護,是你基本的網路公民守則。除了這個憂慮之外,你大方擁抱網路,結交各路人馬,人雖宅,但心是寬的,在插科打渾的一塊天地,潛水旁觀,還是我寫故我在,不理路人無俚頭冒出自我感覺良好的揶揄,能充分自在的,一定心之所屬最佳放鬆的空間。要搞名氣的,要搞行銷點子,自己找出路,各出怪招狠招,傳送濾過性社交病毒,「加入」?「忽略」? 請選擇!

以我這個半透明又半自閉的性格,不想搞自我行銷,安靜寫幾篇也不會有人大放厥詞前來踢館,多好。幹嘛交友廣闊,到處遞名片,閒閒沒事搞人際關係?

我必須承認,出門在外靠朋友是實在的良言。撇開部落格行銷這回事,我們要談工作面總離不開名片這件事,公司制式格式,列出你的姓名、職稱跟email、電話,在某家公司包場的派對上,遇見認識的廠商,從中媒介另一位總經理秘書,我們交換了名片,客套哈拉幾句,手中這一張我就放進包包,後來放在哪裡,我成了喪失記憶的社交白癡,以後要是有求於人,你遺失連結人脈的管道,單單就是這一張名片了。

過著沒個性商場往來日子,終究還是網路世界多采多姿,(我在唬誰啊),我拾起實驗的興趣,還是潛進社交網絡Social media的工具網站去瞧瞧,外國人怎樣搞社交名片。時間有限,我只有先去瀏覽這幾個網站,看看他們demo的影片或介紹,大致過濾了一兩種我想製作的介面,Card.ly給我初次見面感覺不錯,因為有很多社交網站可以選,包括我最常流連的Plurk。第一個步驟,選好social network,把你在各網站註冊的帳號填入,再到personal details把自己身家資料寫好,你還可以選Card.ly為你準備好的面板,其他下一步看你要不要散播share,以及嵌入自己網站/部落格。

 

  1. Ccard.ly :

  2. Socializedcard: 用Google map標示你所在位置是比較與眾不同的特色。
    socialmediabusinesscard1
  3. Retaggr : 華麗互動式設計其實也不賴,只是在social network選擇太少,無法隨心所欲增加而有點失望。

在查詢社交名片資料的過程中,我發現一個小物叫「Poken」,引起我高度的興趣。「Poken」是一支可愛造型的隨身碟,內建RFID晶片,只要遇見有人一樣拿著「Poken」,你的「Poken」觸碰他的「Poken」,便亮起綠色閃亮光芒。這意味你們正在傳輸一種訊號到彼此的隨身碟,回家把這一支隨身碟插入電腦USB port,登入Poken的官網,就可以讀取對方所願意公布出來的各項個人社交網絡訊息,例如E-mail、Facebook帳號、MSN帳號、Twitter帳號等等,你可以選擇加入成為你的朋友,以後可以在線上輕鬆連繫,完全不用掏出一紙名片耶! (多環保~)

這不算新鮮,我記得我以前有一篇「尋找你的熱點」(2007), 帶一朵小花偵測周遭Wi Fi訊號強弱,這種科技產品裝飾成時尚物品,將冰冷感降低,可愛親切是主要訴求,這樣大家才會一窩蜂想搶著要,對應普及化的確是所有商品,包括Poken所面臨的市場挑戰。在這一篇『「名片創業家」瘋狂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機會』裡,作者預言Poken注定失敗,因為一個巴掌真的拍不響,如Poken沒有市場佔有率,你要拿這一支跟誰交換名片?

一支2G Poken身碟要價美金18.20元,實在不便宜,但這種名片交換卻風靡歐洲、日本,日本市場在樂天、Amazon可以買得到將近20種造型Poken,有忍者骷髏頭巫毒小人、藝妓、熊貓、相撲選手、招財貓和達摩,真不虧喜歡外型創造百變的日本人,利用這一支把表面內斂裡子悶燒的個性表露無遺,還熱烈舉行Poken同好會交換名片呢。

你可預見台灣未來也是人手一支Poken,互相碰撞,交流著彼此網路身份,擴大著生活社交圈,而實踐六度分隔理論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,而真的哪天我憑著這名片而認識了阿妹、羅志祥、蔡康永?

就算上述一切都是胡扯妄想,回歸社交本面,從交換實體一張薄薄的名片,到虛擬網絡F牌、T牌、P牌的琳瑯滿目,我們憑藉一個可整合所有網路身份的東西,不管以後是RFID嵌入在哪裡,期待在加入之後這一切所有發生會產生的情感,拉近了我們內心底層的相遇記憶?

是熱情? 還是冷漠?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