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Friday, December 10, 2010

創投的新寵兒-手機圖片分享商機

Instagram的大放異彩,在美國矽古掀起投資手機圖片分享開發公司的熱潮。Instagram推出短短一個月,有將近30萬人下載使用,對想以小博大的投資客來講,這一波新興科技熱度直線上升,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及微網誌越趨成熟有關。

近年來科技迷入手新產品的頭號選擇,不再是網站,而是手機應用程式,誰推出最好玩最新奇的Apps,能讓生活變得更多采多姿,簡便又好用,才是敗家的誘因。

智慧型手機入手門檻持續降低,由手機發送圖片,傳至Facebook、Twitter幾乎成了時下流行最夯的分享方式,微網誌的成熟,讓文字分流自成一格,另一派則大張旗鼓引進各種圖片微網誌,讓無所不捕捉,紀錄生活大小事的人,便於用手機發佈。

可是,如何在用Smartphone拍下照片後,變成更好看,易於分享,一直是很多現行社群網站除了音樂分享外,另一個極待突破的用戶群。而Instagram的圖片分享應用軟體,讓簡易操作與快速分享劃上等號,就算是長輩或小孩,都能挑選他喜歡的照片特效,隨心所欲發表於網路上,的確讓後起開發公司眼紅,無不想推出更優異,或分庭抗禮的應用軟體,大搶手機圖片分享這塊大餅。

最近Instagram的主要競爭對手-Picplz剛從Andreessen Horowitz創投公司獲得500萬美元資金投注。五月推出Android版,八月推出iPhone版後,Picplz已有13萬人次下載,跟Instagram大同小異,在手機拍下照片後,可用八種特效濾鏡變化,再上傳至Picplz,好友可上網站觀賞。這一波「Facebook相片版」、「Twitter相片版」應用軟體如雨後春筍般想佔一席之地,如臉書前任資深平台經理Dave Morin,曾一手成功打造《Facebook Connect》的幕後功臣,今年離開臉書自行創業,推出社交應用程式《Path》,讓iPhone用戶可以用手機分享照片與生活點滴。Path較特別一點,不打人海戰術,設定好友上限為50人,強調隱私分享新潮流,雖與社交社群概念背道而馳,但在Facebook的大行其道,隱私遭到廣眾質疑,對於私密黏結更足以信賴的小眾族群來說,能否異軍突起,還有待市場考驗。

社交無力族 vs 科技泡沫潮

吸引眼球的焦點,更趨相似之際,前仆後繼的應用軟體,不管是模仿、標新立異,都是爭取熱錢投資的一時之選。Instagram、Picplz、Path都仍是免費提供相片分享,獲利模式不脫爭取當地廣告、開發與當地結合的應用程式,用戶傳上照片標示地名、建立相簿,同時張貼於社群網站,或會員增值收入挹注。然而市場競爭機制汰換更新,讓光鮮亮麗的金牛,有可能幾年後不敵潮流而成為泡沫?

觀察在音樂、遊戲、相片分享的瓜分社群習慣的開發者,可能呈現微小差距,一旦差異化跟投資成等比,下一波科技泡沫化極可能在明後年浮現,小本經營的公司,獲得創投青睞,已屬階段性成功,然而難保創投不會三心二意,一下擁抱對手,如Andreessen Horowitz即是一例,原本投資Instagram,卻對Picplz拋媚眼,在利益衝突下,放棄加碼Instagram,市場甚至謠言Instagram要賣給Facebook,可是遭到Instagram強烈更正闢謠。對於Apple apps市場而言,上上下下,爆紅、當紅炸子雞,都有一日會成為一代新人換舊人,長江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灘上的窘況。

在臉書退燒後,打散不同族群,窩居於各社群網站,之前一網打盡的統合,卻沒有成功聚焦志同道合,反而成為網路聯絡簿,可有可無。對社交分享更多設限跟自我保護意識與日遽增,那大家在臉書是分享了,卻沒有泛起漣漪。以我個人使用來說,還不如待在噗浪,因沒有過多結識包袱,而更輕鬆自在,如我在Posterous也是愛分享那張就成了我個人專屬的日記相簿。

轉換照片分享為商機,大家都在摸索不討人厭卻黏度即高,回訪到意猶未盡,屹立長青( 好歹也過個三年冬)的成長酵素,Path把分享人數限定,SmugMug收錢給自主權(容量無上限、可自訂功能介面、高解析度列印照片)、Instagram輕鬆便捷,營造利基風格,想獲得口碑式好評,目前正步入春秋戰國交戰期,不可不防Facebook的購併意圖,想做到市場規模,目前來看,大略會有一到兩家可突破重圍,不致後繼無力,甚至被老大哥買走,銷聲匿跡,成為曇花一現的「程式」而已,而非「Life style」的活力標籤。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