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Monday, September 10, 2018

[哈佛大學快樂學] 找到自己的積極,做好快樂習題,成為更好的人

週日早晨天空展開笑顏,不用鬧鐘,八點自動起床,出去遛狗,回來享用好吃的麵包,喝杯熱熱的拿鐵,溫暖空腹的胃。這樣的一天開始,想著今天要做的事,跟安排下週的行程,但盤旋在心中還有更多對未來的想法,塞滿了,反而忘記現在就可以做的事。

harvard happiness01
Photo by Kyle Loftus on Unsplash


週日時光不偷懶

一般大家會安排聚會、活動在週日,從出門前的準備,交通的往返,相互道別回到家,整個人癱坐在沙發,直說好累。等到梳洗結束,又東摸西摸,馬上到就寢時間,整天大致就沒有太多「實際」收穫。

今天,我想練習成為怎樣的自己?」這是我從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的書「寫給凌晨五點的你」看到的一句話,發自內心期望著今日成為如陽光燦爛微笑的人,而不是待在家裡睡懶覺、看電腦、玩手機可以做到的,必須思考運用時間,改變原有的習慣

artem-bali-578205-unsplash

Photo by Artem Bali on Unsplash

對,這就是心態問題

要是事情這麼簡單,作家也不用寫一堆勵志文章鼓勵大家遠離煩惱,名校大學不用開課程教大家怎樣過得更快樂了。

眼鏡鏡片模糊,你會用布擦拭乾淨;花盆土壤乾枯,你會澆水滋養,心裡那塊鏡子,你會如何擦亮,照映出自信的自己呢?


改變從自我覺醒開始

你一定聽過美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:「心若改變,你的態度跟著改變;態度改變,你的習慣跟著改變;習慣改變,你的性格跟著改變;性格改變,你的人生跟著改變」,多數人應該是認同,還會朗朗上口吧?! 實際能開始行動的人其實沒有想像那麼多,而實踐這句話卻是馬斯洛自己,從小缺乏母愛,長大沒朋友,其貌不揚,極度自卑,直到讀了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研究,獲得啟發,進而改變想法與人生。

simon-migaj-421505-unsplash
Photo by Simon Migaj on Unsplash

我們需明白一件事,我們並沒有聰明到可以明白所有宇宙的道理,明心靜氣貫通想清楚人生的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除非遁入空門才有機會領悟,可以拯救我們日常的救贖,只有對症下藥改變行為,練習成為習慣,才能變成更好的人。

↓ 從各種面向找到改變自己的方法
harvard happiness03



哈佛快樂習慣 20帖

2006年哈佛大學教授 Tal Ben Shaha 開的正向心理學,湧進上千名學生,成為校史上最受歡迎的一堂課,之後陸續有學者研究指出「快樂是可以學習的」,整理論述結果看起來並沒有讓人意外,都很「尋常」,你我都辦得到,其中有一個「保持快樂的20個習慣」,可以做為今日給自己的「快樂練習題」,做哪一道沒有孰先孰後,難易程度依個人而定,只要開始行動,可以看得到改變


↓ 我自己擬定的優先順序

harvard happiness01 (2)

  • 對自己好一點 Take care of yourself
  • 感恩 Be grateful
  • 活在當下 Live in the present
  • 做你喜歡的事情 Do what you love
  • 專注眼前的事 Focus on what you're doing
  • 笑口常開 Laugh often
  • 常說謝謝 Say thanks often
  • 樂觀 Be optimistic
  • 持續學習 Keep learning
  • 同理心待人 Cultivate compassion
  • 學習寬恕 Practice forgiveness
  • 冥想 Meditate
  • 信守承諾 Keep your agreement
  • 與人更進一步相處 Create deeper connections
  • 慎交朋友 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
  • 無私的愛 Love unconditonally
  • 不要放棄 Don't give up
  • 懂得解決問題 Become a problem solver
  • 盡力而為 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go
  • 回饋 Give back

我的練習題

基本題1:吃好、睡好、好好運動

  • 這 20點看起來就像是所有勵志文章講過一遍又一遍的話,你可能看了覺得老生常談,了無新意吧?! 讓我們耐心從頭看到尾,你想過做得到又有幾點呢? 以「對自己好一點」來說,常聽到長輩對著我說:「吃好睡好」,乍聽不是什麼秘訣,可是日常能做到幾分,外食顧不得營養均衡,隨便吃一吃,晚上睡覺前還被手機綁架,每天拖著睡不飽的疲態起床,精神怎會好,做事怎會有體力?
  • 吃好、睡好,再加上一個「好好運動」成為我力行實踐的口訣,再怎麼忙,也要留一個 Me Time 時間,喝一杯咖啡,沈澱心情,恢復精神,再繼續做事。
    ivan-timov-663072-unsplash
    Photo by Ivan Timov on Unsplash

基本題2:擁抱溫暖的關係

  • 但,這裡所談的快樂不是強調「享樂」、「縱欲」,一時的快樂是短暫的興奮,只會讓人墜入更大的空虛黑洞。
  • 以「慎交朋友」這一點來說,在其他談論如何更快樂的論述是較少談到的,今日我剛好看到周星馳電影食神一句台詞,「敵人從正面給你一刀,熟人從背後給你一刀,情人在心上給你一刀。但朋友總在緊要關頭替你擋下一刀」,讓我回想過往遇到類似的情形,以為是交情不錯的同事,卻被打小報告出賣了;以為參加社團、興趣相投而常在一起,卻經不起時間考驗而疏離。事情遇到了,教訓學會了,我明白朋友關係要有分界,不同類型相識相處,自有一套維持關係的方法,感情濃淡也要會放在考驗的天平,酒肉朋友只是一時歡愉相處,真誠朋友才是永遠並肩前行的夥伴。

    helena-lopes-463976-unsplash
   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

  • 從20點歸納幸福觀的主軸,相當多是談人際關係。哈佛大學一項進行到現在已80年的成人發展研究,當時選定724人分成兩組對照,每年探訪做問卷,詢問健康、生活與工作狀況,不管他當時是哈佛大學天之驕子,還是波士頓貧民窟窮小子,幾十年過去,研究人員追蹤發現,每個人境遇大不同,而能感到幸福的人,有個共同特徵: 良好的人際關係 (The good life is built with good relationship)。第四代研究主持人 Robert Waldinger 在影片強調一個重點,強化社交關係雖好,但重點不是擺在朋友數量多寡,在於「品質」,婚姻關係也是如此,相敬如賓的夫妻比離婚還糟糕,對健康無益。


入門題: 保持學習的熱誠

  • 當處在充滿以厭世下標題的氛圍,你是不是把裡裡外外所有怨懟不滿用這樣來解釋,工作就是日復一日,生活更是一成不變,反正沒有前(錢)途,談什麼未來? 有次遇到剛大學畢業的女孩,談起以後要做什麼,她感嘆台灣舞台太窄,沒有發展空間,目前先在咖啡店打工,以後的事,以後再說。不約而同聽了好幾個人講了類似的話,有的不是同一個年齡層,卻發出不得不窩在某個地方的苦惱。賺錢確實是提供生活所需的必要條件,打工族或上班族的憂心忡忡是大環境競爭產物,但長期侷限自己在角落的心態,反而限制發展的可能性。以現今流行的詞彙「斜桿青年」來說,多數人誤以為是兼職創造多重收入,要是沒有花時間累積實力,並勇敢跨出去,是無法實踐這樣新工作形態。其實越來越多人願意投資自己,運用各種途徑學習新事物,何嘗不是一種潛能開發,只要肯放下身段,未來才有能力轉型轉職。
    lonely-planet-643027-unsplash
    Photo by Lonely Planet on Unsplash

進階題: 知足到圓滿

  • 一般人多以財富、名聲及成功來形容,以這樣目標來規劃人生,卻往往忽略豐盈心靈,被物質需求牽著走,忙到沒有自己的生活。可怕的是每三個人有一人有著無窮無盡的焦慮,用外界的標準來檢視自己,活在比較的放大鏡中,生活沒有悠閒自在,反倒是處在無形的壓力鍋,並沒有太多人明白已處於臨界點。

    cristian-escobar-297114-unsplash
    Photo by Cristian Escobar on Unsplash

  • 從沒有人教導對物欲控制與收斂方法,我們以為的滿足,有時是過度縱欲,往往自食惡果;沒有意志力操作,被習慣制約,甚至牽往難以回頭的路線,陷入不滿足的循環,執念那一時的快樂,卻總是在得到之後,變得更加憂鬱不開心。
  • 寫到這裡,我想起漁夫和富翁的故事,富翁看到漁夫悠閒捕魚,想傳授他補更多魚、賺更多錢的方式,漁夫問他,賺這麼多錢之後要做什麼? 富翁的回答是退休後到小島,睡到自然醒,午後釣釣魚,晚上和朋友小酌,講的不就是漁夫現在的生活?!
  • 我以前也是跟富翁想法一樣,想賺到足夠的錢,買房子、車子、衣服、出國旅遊,於是朝九晚八工作,週末加班,換來是沒有太多時間出去玩。直到我重寫工作、生活的順序,我才發現,懂得取捨,自己才能找到快樂。
  • 出去玩不用過得奢侈,也不必窮遊,自己計畫行程,出去玩學著入境隨俗,心態不要設高標準,玩得很自在。
    denys-nevozhai-191635-unsplash
    Photo by Denys Nevozhai on Unsplash

  • 適時拒絕不必要的應酬活動,把時間留給家人,也和某些人際關係劃清界線。
  • 不要成為佛系信徒,有想法、有目標才是積極生活的動力。
  • 你的人生不是工作、學業做了什麼,而是在生活累積了什麼。想通了,你會開始調整步調與比重,放大知足的達標,縮小匱乏的範圍,快樂會慢慢變得很容易親近你。


★ 感謝你喜歡這篇文章,轉載分享時請尊重作者著作權,註明出處及原文網址,我在 Google+Facebook 同步分享,歡迎留言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