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Friday, December 22, 2017

暫停追蹤臉友功能不是終極手段,學習自處、適度瀏覽找回快樂主導權

臉書最近推出一項名為 Snooze 暫停追蹤功能,在貼文右上角打開下拉式選單啟用,30天內把不想看到洗版的朋友從動態訊息退散。我一看到這種消息,感到莞爾好笑,難道 30天之後,令你感到疲勞轟炸的貼文,不會死灰復燃?


Less is More


暫停追蹤功能並不是能讓臉書變成清靜(淨)之地的終極手段,畢竟 30 天說長不長,說短也不短,大家不也常把時間過得真快掛在嘴邊,滑臉書的動作還真跟溜冰有幾分相像,滑過即忘。先來講講啟用 Snooze 的幾種可能原因,過於虛無縹緲自言自語,轉貼看不懂也難以理解的資訊;當哪裡都要自拍曬恩愛、曬小朋友、寵物,出去玩打卡跟一堆不認識的人合照;情緒低落發牢騷愛幹話,明指暗示某人的不是,討拍取暖;、偏激異常的政論發表...等,稱得上惹人厭的行為,充斥在版面,滑過無視或許是個辦法。

fbsnooze01

可是,上述行為若不是「偶發」,而是「習慣」時,按下暫停追蹤只是一時之計,少看一個人,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則討厭貼文,不就正要打臉 Snooze 功能,「長痛不如短痛」,何不乾脆「取消追蹤」,或到「動態消息偏好設定」找「取消追蹤用戶以隱藏其貼文」,來個眼不見為淨的大魔除。

依美國市場研究指出,青少年世代甩開臉書,轉戰 Instagram 的數量逐步上升,早已是一種敲喪鐘的徵兆。臉書前副總裁 Chamath Palihapitiya 還跳出來公開指責前東家助長仇恨和歧視,充斥的假新聞和對立言論正在撕裂社會。


找到實實在在的溫度

臉書創立宗旨是連結世界,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,從我觀察臉書動態來看,持續且經常發文仍是少數,絕大多數應該屬於潛水閱讀,或許為了保持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,保持按讚的習慣,有人會定義為「互動」,我倒是不以為然。

也不排除為了得到關切按讚而持續活躍於臉書的人,看著一同坐車的人,從上車到我下車,不時掏出手機,滑手機看臉書,深怕漏看訊息,其實早已不自覺上癮了。

只要待在臉書超過一個小時,我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生活品質,身體久坐而感到疲倦腰痠,情緒受影響,吸收資訊更是不由自主被綁架,忍不住想把有趣事物、消息與他人分享。直到我認為按讚並不代表別人真正在乎你的一言一行,除非自己能為貼文或轉貼行為,定義為不取悅他人為目的,不然任何想攤在眾人眼光下的事,定有為求某種回饋的預設心理。

我逐步取消追蹤粉絲專頁以及某些我根本沒有深交互動的臉友,連分享也如此設定,加上把瀏覽臉書時間縮短,甚至一天也不登入,心情反而更加自在,多出來的時間,我寧願多拍點照片,跟家人、朋友互動,還能多寫幾則文章,算是從中度使用程度,降級到低度,還不至於完全脫離這圈子,畢竟還有跟現實生活連結的社團與朋友。

同樣道理應用在手機上癮症候群,若能早期發現過度依賴,從縮減使用次數,保持一定醒覺,可以戒斷欲罷不能的壞習慣。我意識眼睛需要休息,上車後除非必要查資料或檢視通知訊息,我慢慢改掉馬上掏出手機的次數;用電腦看臉書的時間設為半個小時,先將公布相關通知看過一遍,再看臉友貼文,如果可能保持一天一次,最多三次,不要讓自己賴在上面不可。


降低慾望,找回生活品質

前一陣子日本流行的極簡生活風潮也傳到台灣,很多人誤以為是減物把東西丟掉,減低購買慾望,其實內涵精神還包括身心靈的斷捨離,整理物品的同時,自己的心態也要跟著整理,找個新的興趣,持續學習,自然而然會降低像是滑臉書的頻率,慾望很少,便獲得更多,正是讓自己變得富有的方法。


★ 感謝你喜歡這篇文章,轉載分享時請尊重作者著作權,註明出處及原文網址,我在 Google+Facebook 同步分享,歡迎留言交流。